中心林沄教授、朱泓教授和滕铭予教授于2013年8月23日至26日,应邀参加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上海市文物局承办的“世界考古·上海论坛”。 共有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的70余位世界著名考古学家和100多位国内研究机构和大学的考古学者参加了论坛。论坛包含世界重大田野考古发现演讲、世界考古重大研究成果演讲、世界考古学主题论坛演讲、公众考古学讲座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此外,本次论坛公布了由论坛评选出的过去两年来世界10项重大田野考古发现,以及9项重大考古研究成果。其中,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寻找消失的文明:良渚古城考古新发现”、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石峁:公元前两千纪中国北方石城”入选10项重大田野考古发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则入选9项重大考古研究成果。林沄教授作为咨询委员在评选世界考古重大田野考古发现和重大考古研究成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在论坛上主持了第六场世界重大考古研究成果演讲。论坛还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赠送了我中心出版的英文年刊“Asian Archaeology”,也得到了许多国外学者对“Asian Archaeology”的鼓励和支持。 附:论坛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世界重大田野考古发现演讲,包括1.土耳其东南哥贝克力石阵:巨石神庙和新石器革命(克劳斯·施密特德,国考古研究院),2.埃及吉萨金字塔城聚落考古(马克·莱纳,美国古埃及研究所),3.石峁:公元前两千纪中国北方石城孙(周勇,中国陕西省考古研究院),4.秘鲁亚马逊河上游古代神庙的考古研究(基里诺·奥利维拉,秘鲁考古协会),5.印度南部历史早期手工业暨贸易中心库都马纳遗址的考古发掘(拉詹,印度本地治理大学),6.追踪迈锡尼拉科尼亚的统治者:迈锡尼王国宫殿聚落的发掘(阿丹曼提霞·瓦斯罗格木罗,希腊雅典考古学会),7.危地马拉塞哇遗址的早期祭祀遗迹和玛雅文明起源(达米安·巴兹、猪俣健,美国亚利桑那大学),8.乌拉尔最古老的冶金祭祀场所(奥尔加·克罗特科娃,俄罗斯乌拉尔联邦大学),9.墨西哥特奥蒂瓦坎庙宇建筑所体现的世界观和社会史(杉山三郎,日本爱知县立大学),10.寻找消失的文明:良渚古考古新发现(刘斌,中国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二、世界考古重大研究成果演讲,包括1.缔造社会不平等:君主制、奴隶制和帝制的根基(查尔斯·海曼,新西兰奥塔哥大学),2.复杂社会初始阶段规律性的差异(周南,美国匹兹堡大学),3.中国西南晚更新世全新世过渡时期古老型人类的发现(达伦·库鲁诺,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吉学平,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4.南高加索库拉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人地关系研究(芭芭拉·海尔文,德国考古研究院),5.中国华文探源工程研究(王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赵辉,北京大学),6.吴哥文的起源(查尔斯·海曼,新西兰奥塔哥大学),7.秘鲁特鲁希略太阳神庙和月亮神庙的考古调查(圣地亚哥·乌塞达,秘鲁特鲁希略国立大学),8.柬埔寨吴哥:巨型低密度城市化进程(罗兰·弗莱切,澳大利亚悉尼大学,9.美国西南古代村庄聚落的历史生态动力机制(蒂姆·科勒,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 三、世界考古学主题论坛演讲,包括1.史前礼仪与宏伟性起源的比较研究(伦福儒,英国剑桥大学),2.城市化机制:中美洲高地、低地早期城市和国家意识形态和环境基础的比较研究(小威廉·费什,美国哈佛大学),3.古代文明的比较考古学研究(查尔斯·海曼,新西兰奥塔哥大学),4.礼仪化经济和复杂社会的起源:考古学的视野(查尔斯·斯坦尼什,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5.早期中国文明形成过程的考古学观察(王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6.印度河文明(公元前2600——1900):南亚早期城市化及其意义(乔纳森·柯诺耶,美国威斯康辛大学),7.我们这个时代的考古学(费克里·哈森,埃及法兰西大学)。 四、公众考古学讲座,包括1. 消失的城市和湮没的文明(布赖恩·费根,美国加州大学),2. 文化遗产:沟通世界的桥梁(帕蒂达耶,印度德干学院),3. 墨西哥世界文化遗产阿尔班山的管理(妮莉·罗伯斯,墨西哥国立人类学历史学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