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中文20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李水城教授来中心讲座

发布日期:2016-10-27    发布人:admin    浏览次数:

        10月26日,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李水城教授应邀访问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并以“世界体系下的边际效应:中国西北与欧亚草原的族群迁徙与文化交互”为题做了一场精彩的报告。

        报告中李水城教授从世界体系这一大的视野下向在场师生展示了汉唐丝绸之路开通之前,东西方人群和文化的传播与互动进程。他指出公元前4000以来,仰韶文化开始向外扩散,尤其是以向西北地区的迁徙规模为最,而分布在中亚哈萨克斯坦南部和乌拉尔山西侧的原始文化也在这一时期分别向西南西伯利亚一带移动。此次大范围的族群迁徙对中国新疆及西南西伯利亚的史前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含彩陶因素的文化始终保持一定比例的农耕经济成分,陶器造型复杂,器类较多,西迁时将粟、黍等农作物带到新疆和西域地区。西南西伯利亚一带以刻划压印陶为代表的文化主要经营畜牧业,陶器造型简洁,种类单一,他们南下时将羊、牛、马等家畜和乳制品、奶酒等引入新疆。两支来自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生业体系的文化在新疆中部发生了碰撞和融合。

        中国西北与西南西伯利亚和的文化交互初现于公元前3千纪前后,但交互的进程相对缓慢。公元前2千纪前后,交互进程加快,中国西北普遍出现的山羊、绵羊、牛及大麦、小麦等新物种可以为证。东西文化的交互对中国史前文化的发展及西北地区农牧业并重的经济形态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最重要的成果是这一族群的迁徙和文化交互导致了一条连接东西方文化和贸易通道的诞生,李水城教授称之为“前丝绸之路”,它的凿通不仅推动了中国史前社会的复杂化进程,也为后来丝绸之路的出现奠定了基石。
        最后,李水城教授还对现场师生的提问进行了细致的解答。
        此次讲座由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朱泓教授主持,考古及博物馆学专业师生100余人聆听了此次学术讲座。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