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中文20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院长陈洪海教授一行来访并做名家讲座

发布日期:2015-12-11    发布人:admin    浏览次数:

        12月10-11日,由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陈洪海院长带队,孙满利副院长、李伟副院长以及办公室凤鸣主任一行四人访问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中心主任朱泓教授接待了陈洪海院长一行,并于11日上午在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会议室举行了座谈会,吉林大学文学院赵宾福副院长、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王立新副主任、刘艳副主任以及彭善国主任助理等参加了座谈会。

        座谈会上,双方互相介绍了各自的基本情况,并就利用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平台开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合作前景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双方约定,利用两个单位的教学特色和学科优势开展交流不仅是现实的需求,更是考古学学科发展的需求,双方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平台,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交流,联手努力,共同推动我国考古学教育的发展。

    11日下午,陈洪海教授还在匡亚明楼第二报告厅做了题为黄河上游史前时期人群的构成与流变的学术报告。

陈洪海教授简要介绍了黄河上游(甘青地区)的地理位置及其自然环境,认为这一地区不仅是自然环境和经济类型的交接过渡性地带,而且还是一条文化通道、民族走廊。这一地区的史前文化最初被视为来源于西亚,后经研究表明其更可能是在受到庙底沟文化的影响下发展而来的。目前这一地区的史前文化主要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马家窑期、半山-马厂期、齐家期、青铜时代,从该地区已经揭示的考古学文化面貌来看,陶器面貌总体呈现一种东来西渐的发展态势。 

墓葬制度是考古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其更多地是反映了人的心理及其精神层面的内涵,因此不同的埋葬习俗则可能反映了不同人群的心里认同感。基于这一认识,陈洪海教授全面搜集了黄河上游史前时期的墓葬,统计了各考古学文化墓葬的埋葬习俗,选择了二次扰乱葬、尸骨摆放姿态、火葬墓、齐家文化的男女合葬墓等四个角度为切入点,对这一地区史前时期各考古学文化的人群构成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解读,进而归纳和总结了四个阶段人群流变的特点:人群的差异开始出现(马家窑期)、人群的分化(半山-马厂期)、人群的冲突与重组(齐家期)、人群的融合与回归(青铜时代)。 

此次讲座由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朱泓教授主持,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林?先生及考古学科师生百余人聆听了此次学术讲座。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