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中文20

王建新教授《丝绸之路考古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日期:2020-11-14    发布人:    浏览次数:

西北大学王建新教授来中心讲座

2020年10月29日下午,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中心主任王建新教授受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邀请,在匡亚明楼第二报告厅做了题为《丝绸之路考古的实践与思考》的学术报告,介绍西北大学20多年来在丝绸之路沿线地区考古的收获及自身感想。讲座由王立新教授主持,杨建华、朱永刚、滕铭予、潘玲、井中伟、邵会秋等老师也参加了此次讲座。

在简要说明了西北大学进行丝绸之路考古的缘起之后,王建新教授首先详细介绍了他们以寻找月氏遗存为目标在国内甘肃、新疆等地考古工作的收获。主要成果有以下几点:第一,河西走廊西部不适合游牧人群生存,这一地区不可能是月氏人的故乡。汉代文献中记载月氏故地在“敦煌、祁连间“,此条记载中的祁连并非现今的祁连山,而是现在的天山(详见王建新:《“敦煌、祁连间”究竟在何处》,《西域研究》2020年第四期)。第二,根据在新疆东天山地区多年发掘获得的一手材料,将该地的考古学遗存分为三期,以山前地带聚落的出现作为进入游牧阶段的标志。东天山地区第二期游牧文化遗存(BC500-BC200)很有可能是古代月氏人在西迁中亚前的遗存。第三,东天山地区的考古发现表明游牧人群同样具有大型聚落,在考古工作中要居葬并重。在介绍完国内的考古工作收获后,王建新教授着重介绍了他们近年在中亚地区的工作情况。通过大规模的区域调查与小规模的精准发掘,他们发现了古代康居及西迁月氏的文化遗存,提出了贵霜帝国并非月氏人建立的新观点。最后,王建新教授分享了他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心得,号召考古学者要主动承担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人文交流的任务与使命,服务国家大局需要。

讲座结束后,王建新教授与吉林大学师生就陶器作为人群界定的适用性与局限性,甘肃地区的石板墓形制,阿敦乔鲁与呼斯塔遗址的性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王立新教授最后总结了讲座内容,他指出王建新教授多年来围绕丝绸之路考古上下求索,艰苦奋斗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田野考古实践是考古学者提高自身学术水平的重要途径。

撰稿|张振腾

校对|王立新

审核|王建新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