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至10月,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伊春市桦阳遗址进行正式考古发掘工作。共发掘998平方米,获得37000余件石制品、大量陶片和两座房址。这次是我国首次在黑龙江流域发掘旧石器时代晚期、旧新过渡时期、新石器时代三个连续时期堆积的遗址。
桦阳遗址位于黑龙江省伊春市南岔区桦阳经营所西北约1500米,地处松花江一级支流汤旺河左岸二级阶地上,高出河面约20米,海拔高约180米。2011年由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的浩良河至南岔公路改扩建考古调查勘探时发现,经相关部门依法协商,决定对该遗址采取发掘保护措施。此次发掘区域除个别为探明遗址分布范围需要所布的探坑之外,绝大部分位于公路施工范围之内。
桦阳遗址共分八层,其中第1层至7层为文化层。第1层为耕土,包含少量粗砂黄褐陶片;第2层为深褐色含极少粗砂的砂质粘土,土质较硬,在该层最底部与下层接触位置发现大量玛瑙石制品和附加堆纹陶片,有开口于该层下的房址两座;第3层为浅黄褐色含较多粗砂的砂质粘土,在该层最底部发现大量燧石质和少量石英岩质石制品;第4层为块状黑色粘土,土质纯净,填充于下层的凹坑处,含大量石英岩质石制品;第5层为黄色含粗砂细粒砂质粘土层,从上至下粗砂逐渐增多,上部稍疏松,下部硬度逐渐变大,含大量大型燧石质石制品;第6层为青黄色含少量粗砂细粒的粘土层,含石块较多,发现细腻燧石质石制品;第7层为砾石层,上部有少量石制品;第8层为基岩风化碎屑层,未见文化遗物,以下为基岩。
桦阳遗址第2-7层为石器时代,包含早、中、晚三个时期的遗存。早期遗存为第5-7层,以浅黄色、红色燧石制成的大石叶及大石叶为毛坯的工具为代表;中期遗存为第3层和第4层,以黄绿色燧石制成的石叶技术产品、深灰色石英岩制成的双面尖状器和刃部磨制的石凿为代表;晚期遗存为遗址的第2层和开口于该层下的两座房址,以玛瑙质石制品为主,包括细石叶技术产品、通体压制石镞、磨制石器、附加堆纹的夹砂筒形罐为代表。两座房址为圆角方形半地穴式,四周见有墙基,部分填充石块,F1室内面积约15平方米,F2室内面积约为28平方米。
根据地层情况和文化遗物特征初步判断,桦阳遗址早期为旧石器时代晚期、中期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时期、晚期为新石器时代。显示从大型石叶技术经小型石叶技术、双面尖状器、局部磨制技术到细石叶技术、压制技术、通体磨制技术的清楚的发展路线。
经百余年的积累,在黑龙江流域发现了大量的石器时代遗存,确立了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奥西诺夫卡文化、谢列姆贾文化,旧、新石器过渡时期的奥西波夫卡文化,新石器时代较早阶段的格罗马图哈文化、新彼得罗夫卡文化、昂昂溪文化、新开流文化、马雷舍沃文化等。位于俄罗斯滨海地区的奥西诺夫卡遗址在20世纪50年代被发掘,但直到70年代才被确认包含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三个时期的堆积,限于当时少量的而且混合的发掘资料难以揭示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器物组合变化过程。遗憾的是,此后类似的遗址在黑龙江流域再未被发掘过。
此次桦阳遗址的发掘为黑龙江流域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序列的建立奠定了材料基础,为晚更新世向早全新世气候转变时期人类适应过程提供了重要资料。该遗址的测年工作和报告整理目前正在进行之中,期待更加具体而深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