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报消息)米兰,又称磨郎、密阮,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城的东北,直线距离约70公里,现为新疆建设兵团农二师三十六团(米兰镇)所在地。其得名来自于浇灌这片绿洲的米兰河。米兰河发源于阿尔金山山脉玉苏普阿勒克塔格山北麓,自南向北流,最后注入阿不旦湖。 米兰遗址位于现米兰镇的东部。由于河道改道,风沙侵蚀的原因,现已成一片覆盖着细沙粒的荒漠。荒漠之上零星分布着高大的雅丹及红柳包。米兰古河道位于遗址东部自南向北延伸,现仍有河水流淌。
1876年,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首次向学界公开报道了米兰遗址。1906-1907年,斯坦因先后两次对米兰遗址进行发掘,盗掘走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尤以“有翼天使”壁画最为著名。上个世纪70年代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先后对米兰遗址进行过数次考古调查与一次田野发掘,但资料尚未刊布。
2012年,为配合米兰遗址的抢险加固工程,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米兰遗址进行了考古清理。发掘面积近2000平方米,出土各类文物300余件。
米兰遗址由15处单体遗迹构成,其中戍堡1座、佛塔8座、佛寺3座、烽燧2座、其他遗址2座。现存较好的遗迹单位仅剩斯坦因编号MⅠ号戍堡、MⅡ号佛寺、MⅢ号佛塔、MⅣ号佛寺、MⅥ号佛塔、MⅦ号佛塔及北部的一处烽燧,其余遗迹单位均仅剩残存较少的墙体或基址。
根据遗迹单位的保存状况,加之其他一些因素,本次发掘重点对MⅠ戍堡与MⅢ佛塔进行了局部发掘。
MⅠ戍堡 位于遗址东部,平面呈不规则正方形。东墙外侧长92米,南墙外侧长约84米,西墙外侧长约50米,北墙外侧长约77米。城墙四角均有角楼,北部、东部中部均见有土坯砌成的马面。南部有一高近13米的土台,土台东、南、西三面筑有胸墙,采用夯土或土坯筑成,中间夹有红柳枝,胸墙上开有箭垛。东墙与西墙上亦筑有红柳加筋层结构的胸墙。
城址于1907年、1973年曾先后为斯坦因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过发掘,据发掘资料可知该城址内北、东、南三面均分布有房屋建筑,中部、西部为一片开阔地带,东部房屋格局较大。此次发掘主要集中于对北部房屋的发掘(部分区域1973年曾做过发掘),除此之外,尚在城外的东、西两侧以及城内的南部、西部做了小面积的试掘。
通过发掘我们了解到该戍堡应建立在早期的废弃遗址之上,且城垣经过多次修葺,从发掘情况看,最早的城墙系采用夹板夯筑而成,夯块呈方形,边长多在1米左右。现存东、南、西三面的夯块外侧均砌有土坯,北部夯块内外两侧均砌有土坯,土坯明显为二次修葺时垒建。东墙外侧建有斜坡状护坡,系用土坯垒砌于早期城址的废弃堆积之上。
西墙北部有两道缺口,地面均可见夯土墙基,据了解,靠南部的缺口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机械破坏形成,北部缺口则可能为戍堡的城门。
所发掘的城内北部的房屋除直接依建于北城垣之上的外,其余均不规则,均为单层土坯横砌而成。在发掘的房屋中,最大者为6米×4米,最小者仅1.5米×1.5米。保存完整的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平面多呈长方形或方形,依北城垣而建的房屋多在城墙上凿有壁龛或小仓。房屋之间多叠压打破关系,部分房屋明显可见废弃后门道封堵的现象。由于该批房屋多已在1973年进行过发掘,因此,填土多为风积沙。部分以往未曾清理的房屋上部堆积有大量芦苇、杂草。下部为灰褐色填土,夹杂大量的草屑、灰烬,包含有大量的动物粪便、土块等。由于该层房屋均叠压于前一时代建筑废弃的堆积层上。因此,在发掘时,我们仅清理至房屋生活面,未再向下清理。
在房屋填土内出土大量的木简、皮甲、毛织物,另出土少量陶器、铜器。
在城外的东、西两侧及城内的南部均发现有房屋遗迹,其结构与建造方式与北部房屋基本相同。房屋仍叠压在以往的废弃堆积之上。
MⅢ佛寺 1907年曾被斯坦因发掘过,现存于地表可见有一平面呈方形的基座,边长约9米,残高约2.85米,自下至上逐渐递收。在基座中部有一圆形咐堵坡,高约2.5米,直径约3米。遗迹的东部、北部、西部均堆积有大量的坍塌土。此次发掘,不仅是对坍塌土简单清理,也使我们对该佛塔的建造方式与建筑结构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该佛塔的建造首先依据地势在原地表下挖一边长约11米、深约2米的方形基坑,并在基坑四壁涂抹有厚约0.5-1厘米的白灰,而后采用40厘米×40厘米的方坯自外向内横砌四堵宽约1米的土坯墙体,其中西墙较厚,约1.5 米,西墙内壁均匀抹有一层草拌泥。塔基呈方形,建筑于基坑的中部,亦采用40厘米×40厘米的方形土坯交错横砌而成,在塔基四角均砌有“ㄎ”形的堵头与四面土坯墙体相连,将塔基四周分割为四个平面呈长方形的基坑。塔基上部建佛塔外墙,自下而上逐渐收分,据斯坦因记载,该外墙之上原有窗户等构件,顶部亦呈圆形,现均已坍塌不见。在基座中心建有圆形咐堵坡一座,门道开于西侧,外墙与咐堵坡间形成内回廊,回廊外壁之上绘有壁画,著名的“有翼天使”壁画即出于此。由于对出土壁画缺乏有效的保护,此次发掘未对内回廊进行清理。
在佛塔东部、北部、西部的坍塌土中出土了大量的绢花、壁画残块、木简。
此次发掘共出土文物300余件,均出自MⅠ房址内与MⅢ坍塌土中,其中MⅠ戍堡内出土遗物289件,其中木简90件,各类木器103件,竹编器5件,完整葫芦1件,骨角器8件,皮、毛、麻等纺织物35件,陶器28件,铜器7件、料石器9件,铁器2件。朱砂1包。MⅢ佛塔坍塌土中出土遗物26件,其中木器8件,木简1件。壁画残块5块。麻布类纺织品12件。
关于米兰遗址的年代,在以往的发掘与研究中已多有提及。就现有的资料来看,斯坦因认为该遗址内佛教建筑遗迹的年代应在公元3~4世纪,我们亦赞同这个结论。戍堡的年代,斯坦因认为应在8~9世纪,通过此次发掘,我们认为,该城址的年代或许更早,从建筑结构与出土遗物来看,我们只能认为该城址的下限年代应在8~9世纪,上限尚不清楚。
关于米兰遗址的性质,众说纷纭,斯坦因认为该遗址即文献所载之鄯善的“故东城”——?泥。而更多的学者则根据城址分布以及归置,认为米兰遗址即为汉代“伊循”城,且多为学者认同,但目前还未有任何考古材料能够进行证明。8世纪后,吐蕃占领该区域,在该戍堡内出土大量吐蕃文木简,多出现“Nob”一词,至于是否是米兰古城,尚待进一步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