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新疆队、新疆喀什地区文物局、塔县文管所组成的联合发掘队于2013年5月6月对塔县吉尔赞喀勒太阳墓地进行了发掘。
塔县吉尔赞喀勒太阳墓地位于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曲什曼村东北的一个台地上,东邻塔什库尔干河,海拔在3000米以上。墓地距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约10公里,距314国道约1公里。吉尔赞喀勒太阳墓地分两个区域,命名为A区域、B区域。
A区遗迹编号M1-7。M1被严重盗掘,应新疆文物局文保处要求进行全面清理。并对其祭祀遗M2、M4一并进行清理以了解墓地情况。发掘后表明M2-7均为祭祀形制的遗迹,内含物均为碎骨、残碎小件。无需全部清理。
B区遗迹编号M8-47,本次发掘M10-12。目的在于初步了解墓地文化内涵,便于下一步考古工作。详细情况如下。
M1外圈石围直径为8.2~10米,呈不规则圆形,高20~36cm。石头直径5~43cm,基本为椭圆形鹅卵石堆砌成。墓内石圈东西长2.8米,南北长2.6米,成鸡蛋型。深70~82cm,东高西低,呈缓坡状。墓内出土有兽骨、竹制篦子、料珠、木板等。
M2墓圈外围东西长5米,南北长5.3米。墓室内圈东西长4.1米,南北长3.15米。墓口东西长2.7米,南北长2.25米。墓底东西长2.1米,南北长2米,呈西高东低状,深1.2米,石头尺寸为0.05~0.55米。墓底出土梳子、眉笔、六棱形琉璃珠、料珠及料珠残片、玛瑙珠、料珠、铜扣、兽骨、毛毡残片等。
M4墓圈外圈东西长1.6米,南北长2米,深0~8cm。内圈东西长1米,南北1.2米,深35~40cm,石头尺寸:5~10cm。封土中出土树枝、毛发、陶片、织物。墓内出土零碎人骨、兽骨、鹰头等。
M10形制为圆形石围内布竖穴沙坑墓室。M10石围东西长810cm,南北长820cm,卵石直径10cm—35cm。墓口南北长460cm,东西长470cm,深约115cm。墓道长150cm,墓道宽150—180cm,墓道最低处25cm,最深约60cm。祭祀坑长为35cm。
M11的石围呈不规则圆形,西部被M12打破。石围直径约6.7米,卵石直径30—50cm,石围内为灰白色积岩,中间约3米范围内是墓口,为黄褐色沙土。墓道长150cm,宽75cm,深80cm。墓室直径320cm,深155cm。石围北边内侧出现一疑似祭祀坑,由4块岩石拼成的正方形,边长42厘米,正南北向,内出两块木屑。
墓室内填土为沙土,夹杂小卵石较多,并且偶见烧过的碳粒。填土内有残陶片、殉葬的羊骨架。在墓口南边20厘米下出现排列的圆木,东西向,南北排列,中间低,为棚木。棚木共18根,长约145-106厘米间,直径约1-5厘米间,棚木上覆盖一层似草席编织物。
墓底有尸床,大致呈方形,西边略高,边长约150厘米。由26根木棍下两根枕木组成,东西排列,南北向,直径在2-5.5厘米间。两根枕木长约150厘米,直径14厘米。其中一根枕木有烧过的痕迹。尸床下出土有大量种子。
M11发现3具人骨架。1号骨架位于墓室北侧,侧身屈肢。颈部出有串珠,左手带有铜镯,脚前方置一木器。2号骨架在墓室中间,侧身屈肢,与1号骨架面相对,骨架颈部出串珠。3号骨架在墓室南边,仰身直肢,头骨缺失,颈部出串珠,右手臂带一铜镯,双手处分别放置一铜铃(组)、铜镜。
随葬品多出于1、2号头骨上方,有陶器、铁器、木器、化妆棒等。1、2号头骨间放有陶罐,内有羊肩胛骨;1号头骨上方陶罐下有眉笔、木饰、白卵石;墓室北部出土有木盘,内置铁刀。总计出土陶器共7件(残损严重)、铜器4件(残损严重)、铁刀3件(锈蚀较严重)、木器3件(木盘腐朽严重)、串珠3件(组),另有器物均破损严重。
M12大致为南北向,整体呈现为椭圆形,墓葬由石围竖穴沙坑构成。南北长7米,东西宽6.8米,墓室南北长310cm,东西宽290cm,深约147cm。M12的外石围南北长590cm,东西长660cm,卵石直径为20cm—40cm;内石围南北长370cm,东西宽390cm,卵石直径为30—45cm 。石围的间距最宽处60cm,最窄处25cm。
M12打破M11,为二次葬,墓主头面部朝西,人骨残缺。尸床呈南北向排列整齐,尸床距墓口为140cm。出土2件木器(一件基本完好,一件破损严重)、2件陶器(基本完好)。
此次发掘收获如下:
一、出土器物近百件,其中木制火坛的出土最为重要。其圆形空穴被强烈烧灼,外形则完好无任何过火痕迹。烧灼由内部15粒烧红后放入的黑色石子所致。为世界范围内迄今发现最早最原始的拜火教火坛。
二、初步的墓葬年代数据是发掘前在被盗M1中提取的,由美国贝塔实验室分析得出保守的年代数据为距今2500年。
三、出土的竹篦子和玻璃料珠则反映出相隔万里以上距离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实质性存在。
四、出土铜器以铜镜、手镯、铜泡饰件为主。其中手镯在新疆同时代墓葬中较为常见,铜镜下部短柄带穿,则有西亚同时代文化特点。
五、完整的人骨骨架仅有2具,大多为二次葬,与拜火教天葬习俗相一致。大略完整的人头骨有7个,其中6个为女性。M10为幼童墓葬,规模巨大形制讲究,但是从残骨上无法肉眼判断性别。总体感觉女性地位较高。头骨初步的人类学测量数据表明与现代塔吉克人有直接联系。
六、最重要的收获:1、为亚欧大陆范围内首次发现距今2500年左右的拜火教遗迹;2、遗迹规模巨大,地表现象清晰,分布地域特殊,且有多处,为亚欧大陆仅见现象;3、拜火教起源有波斯或中亚说,这一发现支持了中亚起源说。并有可能把中亚起源地定于塔里木盆地周缘或直接定在帕米尔高原。
由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新疆队、新疆喀什地区文物局、塔县文管所组成的联合发掘队于2013年5月6月对塔县吉尔赞喀勒太阳墓地进行了发掘。
塔县吉尔赞喀勒太阳墓地位于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曲什曼村东北的一个台地上,东邻塔什库尔干河,海拔在3000米以上。墓地距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约10公里,距314国道约1公里。吉尔赞喀勒太阳墓地分两个区域,命名为A区域、B区域。
A区遗迹编号M1-7。M1被严重盗掘,应新疆文物局文保处要求进行全面清理。并对其祭祀遗M2、M4一并进行清理以了解墓地情况。发掘后表明M2-7均为祭祀形制的遗迹,内含物均为碎骨、残碎小件。无需全部清理。
B区遗迹编号M8-47,本次发掘M10-12。目的在于初步了解墓地文化内涵,便于下一步考古工作。详细情况如下。
M1外圈石围直径为8.2~10米,呈不规则圆形,高20~36cm。石头直径5~43cm,基本为椭圆形鹅卵石堆砌成。墓内石圈东西长2.8米,南北长2.6米,成鸡蛋型。深70~82cm,东高西低,呈缓坡状。墓内出土有兽骨、竹制篦子、料珠、木板等。
M2墓圈外围东西长5米,南北长5.3米。墓室内圈东西长4.1米,南北长3.15米。墓口东西长2.7米,南北长2.25米。墓底东西长2.1米,南北长2米,呈西高东低状,深1.2米,石头尺寸为0.05~0.55米。墓底出土梳子、眉笔、六棱形琉璃珠、料珠及料珠残片、玛瑙珠、料珠、铜扣、兽骨、毛毡残片等。
M4墓圈外圈东西长1.6米,南北长2米,深0~8cm。内圈东西长1米,南北1.2米,深35~40cm,石头尺寸:5~10cm。封土中出土树枝、毛发、陶片、织物。墓内出土零碎人骨、兽骨、鹰头等。
M10形制为圆形石围内布竖穴沙坑墓室。M10石围东西长810cm,南北长820cm,卵石直径10cm—35cm。墓口南北长460cm,东西长470cm,深约115cm。墓道长150cm,墓道宽150—180cm,墓道最低处25cm,最深约60cm。祭祀坑长为35cm。
M11的石围呈不规则圆形,西部被M12打破。石围直径约6.7米,卵石直径30—50cm,石围内为灰白色积岩,中间约3米范围内是墓口,为黄褐色沙土。墓道长150cm,宽75cm,深80cm。墓室直径320cm,深155cm。石围北边内侧出现一疑似祭祀坑,由4块岩石拼成的正方形,边长42厘米,正南北向,内出两块木屑。
墓室内填土为沙土,夹杂小卵石较多,并且偶见烧过的碳粒。填土内有残陶片、殉葬的羊骨架。在墓口南边20厘米下出现排列的圆木,东西向,南北排列,中间低,为棚木。棚木共18根,长约145-106厘米间,直径约1-5厘米间,棚木上覆盖一层似草席编织物。
墓底有尸床,大致呈方形,西边略高,边长约150厘米。由26根木棍下两根枕木组成,东西排列,南北向,直径在2-5.5厘米间。两根枕木长约150厘米,直径14厘米。其中一根枕木有烧过的痕迹。尸床下出土有大量种子。
M11发现3具人骨架。1号骨架位于墓室北侧,侧身屈肢。颈部出有串珠,左手带有铜镯,脚前方置一木器。2号骨架在墓室中间,侧身屈肢,与1号骨架面相对,骨架颈部出串珠。3号骨架在墓室南边,仰身直肢,头骨缺失,颈部出串珠,右手臂带一铜镯,双手处分别放置一铜铃(组)、铜镜。
M11墓室内骨架整体情况
随葬品多出于1、2号头骨上方,有陶器、铁器、木器、化妆棒等。1、2号头骨间放有陶罐,内有羊肩胛骨;1号头骨上方陶罐下有眉笔、木饰、白卵石;墓室北部出土有木盘,内置铁刀。总计出土陶器共7件(残损严重)、铜器4件(残损严重)、铁刀3件(锈蚀较严重)、木器3件(木盘腐朽严重)、串珠3件(组),另有器物均破损严重。
M12大致为南北向,整体呈现为椭圆形,墓葬由石围竖穴沙坑构成。南北长7米,东西宽6.8米,墓室南北长310cm,东西宽290cm,深约147cm。M12的外石围南北长590cm,东西长660cm,卵石直径为20cm—40cm;内石围南北长370cm,东西宽390cm,卵石直径为30—45cm 。石围的间距最宽处60cm,最窄处25cm。
M12打破M11,为二次葬,墓主头面部朝西,人骨残缺。尸床呈南北向排列整齐,尸床距墓口为140cm。出土2件木器(一件基本完好,一件破损严重)、2件陶器(基本完好)。
此次发掘收获如下:
一、出土器物近百件,其中木制火坛的出土最为重要。其圆形空穴被强烈烧灼,外形则完好无任何过火痕迹。烧灼由内部15粒烧红后放入的黑色石子所致。为世界范围内迄今发现最早最原始的拜火教火坛。
二、初步的墓葬年代数据是发掘前在被盗M1中提取的,由美国贝塔实验室分析得出保守的年代数据为距今2500年。
三、出土的竹篦子和玻璃料珠则反映出相隔万里以上距离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实质性存在。
四、出土铜器以铜镜、手镯、铜泡饰件为主。其中手镯在新疆同时代墓葬中较为常见,铜镜下部短柄带穿,则有西亚同时代文化特点。
五、完整的人骨骨架仅有2具,大多为二次葬,与拜火教天葬习俗相一致。大略完整的人头骨有7个,其中6个为女性。M10为幼童墓葬,规模巨大形制讲究,但是从残骨上无法肉眼判断性别。总体感觉女性地位较高。头骨初步的人类学测量数据表明与现代塔吉克人有直接联系。
六、最重要的收获:1、为亚欧大陆范围内首次发现距今2500年左右的拜火教遗迹;2、遗迹规模巨大,地表现象清晰,分布地域特殊,且有多处,为亚欧大陆仅见现象;3、拜火教起源有波斯或中亚说,这一发现支持了中亚起源说。并有可能把中亚起源地定于塔里木盆地周缘或直接定在帕米尔高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