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3至18日,第二届“世界考古论坛?上海”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圆满落幕,本届论坛秉持2013年创立以来的宗旨与理念,旨在推动世界范围内考古资源和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保护与利用;致力于创新与合作,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打造宣传考古成果、促进考古研究、彰显文化遗产现代意义的高端国际平台。以“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交流的考古学探索”为主题,通过“世界考古论坛奖”的评选与发布、主题论坛演讲、公众考古讲座及分组讨论等环节,推进和加深了中国考古学与国际学界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融,为加强国际考古学界的交流、宣传最新田野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扩大考古学的社会影响力、推动世界范围内考古资源、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保护和利用,使之更好地为当今国际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第二届“世界考古论坛?上海”的举办背景
“世界考古论坛?上海”创建于201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上海市文物局联合承办,于2013年8月23日至26日在上海中华艺术宫举行。首届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是中国考古学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更使世界考古学界加深了对中国考古学的历史及现状的认识,在推动全球考古学界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015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正式成立(以下简称上海研究院),开创和深化了双边合作的新机制,由上海研究院下设的世界考古研究中心主要负责世界考古论坛的策划和筹办工作,世界考古研究中心秘书处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由所长王巍兼任中心主任。世界考古研究中心的核心工作是每两年举办一次世界考古论坛,并围绕论坛开展网站建设、会志出版、通讯发行、海外考古调查与研究、小型研讨会等系列工作,以论坛所建立的国际一流考古学及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网络为依托,切实加强国际学界的深度沟通与交流,使中国学者及时了解世界最新动向,同时将中国考古学推向世界舞台。
第二届“世界考古论坛?上海”的主要内容
2015年12月13日至18日,第二届“世界考古论坛?上海”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举行。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海市文物局、上海大学承办,共有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的155名代表参会。本次论坛在参与的广泛程度和研讨的专业程度上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是中国考古学从国际边缘走向核心的一个标志。
14日上午,论坛开幕式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图书馆报告厅隆重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国家文物局、上海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海市文物局、上海大学等单位领导出席了开幕式,上海市市长杨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开幕式上致辞,充分肯定了论坛在推动国际考古学界相互融合方面的重要作用,强调了在当前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保护和守望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以及文化多元性的紧迫性。
第二届“世界考古论坛?上海”的主题
今天的我们生活在一个联系日趋紧密的世界里,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伴随着这场史无前例的全球化时代到来的,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和城市化,文化交流及其多样性的研究在诸多学科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交流的考古学研究,能提供独特与多元的视角,为我们所面临的诸多紧迫的全球化问题提出观照与借鉴,尤其有助于了解文化交流的过程和结果,认识保护文化多样性与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紧迫性,以共创美好未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文化多样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活动的主要内容,坚信对不同人群、族群和文化多样性的基本尊重是人类发展和世界和平的基础。今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和促进文化表达多样性公约》十周年,自2005年至今,已有超过120个国家签署加入了该公约。本届世界考古论坛的主题是“文化交流与文化多样性的考古学探索”,正是世界各国考古学家应该特别关注的议题。
世界考古论坛奖
作为论坛的重要内容,世界考古论坛奖旨在宣传世界范围内最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积极推进考古资源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世界考古论坛奖的评选,强调新思想、新理念,强调创新性,强调对当今世界和人类共同未来的重要性,以此推进考古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和知识创新,提高公众对考古学重要性的认识,促进世界考古资源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推动更加广泛的国际合作和交流。
世界考古论坛奖主要包括重大田野考古发现和重大考古研究成果两类。重大田野考古发现指那些能够加深、甚至改变我们对特定地区或全球范围古文化认识的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重大考古研究成果主要针对的是专项课题或以实验室科学分析为基础的考古研究, 包括多年综合性的研究项目,理论、方法、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以及基于考古新发现的突破性研究成果。
第二届世界考古论坛共收到有效提名93 项,这些项目是由论坛咨询委员会负责推荐的,提名项目的工作范围遍布全球,既有深入东亚、东非、中美洲、近东等古老文明发源地的前沿探索与发现,更有横跨欧洲、亚洲乃至欧亚大陆的国际多学科合作科研成果。
咨询委员会是世界考古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委员会由来自45个国家和地区的150 位委员组成,他们是考古和文化遗产研究领域一流的专家学者。评审委员会由来自16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38 位学术权威和专家组成。依据严格优选和公平公正的最高准则,35 位评审委员积极参与了第一轮评审,首先选出40 项推荐,其中20项重大田野考古发现,20项重大考古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评审委员进行了第二轮评选,共收到33 张有效投票,最终选出21 项,其中10 项获得田野考古发现奖,11 项获得考古研究成果奖。需要说明的是考古研究成果奖11项的选定,原则上每类奖项不超过10项,今年很多研究奖项受到33位评审委员的一致竭力推荐,第二轮评选投票结果是得票数第6到第11完全相同,鉴于公平公正的原则,论坛最后决定选取考古研究成果奖11项。
此外,世界考古论坛还设有其它奖项以表彰在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作出巨大贡献的学者,包括世界考古论坛终身成就奖、公共考古奖和优秀著作奖等。本届论坛向英国剑桥大学教授伦福儒勋爵颁发了首枚世界考古论坛终身成就奖奖章,并授予荣誉证书,表彰他在推动考古学科的发展、提升公众对考古学的认识、为了人类的共同未来促进文化遗产保护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世界考古学主题论坛演讲
世界考古学主题论坛演讲,旨在讨论考古学理论和方法的最新进展,交流针对具体问题的研究成果,从而推进各国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和研究合作。主题论坛演讲着重强调与当今社会和世界未来发展息息相关的主题,通过主题演讲和深入讨论,评估当下的理论切入点,探讨适用于文化交流与文化多样性考古学研究的方法。围绕“文化交流与文化多样性的考古学探索”的主题,本次论坛邀请了十一名国际知名的文化交流考古研究专家,发表了十一场主题演讲:
凯瑟琳?巴德(美国波士顿大学):文化交流与多样性的考古: 公元前 3500-1470年的埃及、努比亚与蓬特;
格雷姆?巴克(英国剑桥大学):非洲与欧洲的链接:距今 15 万年的利比亚哈华伏泰洞穴遗址;
罗兰?弗莱彻(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聚落的发展轨迹: 低密度聚落发展中的联系、多样性和结果;
迈克尔?弗拉凯蒂(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再访中亚腹地: 内亚山地廊道的古代文明;
克里斯?戈斯登(英国牛津大学):公元前一千纪欧亚大陆艺术风格;
古斯塔沃?波利蒂斯(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中央大学):南美洲文化交流的物质性: 抵抗、联合及族群构成;
瓦桑特?辛德(印度德干学院):古代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的关联??迎接挑战;
伊诺桑?皮基拉伊(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古代南非的全球化;
吉姆?史多盟(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陶器岩相分析技术所揭示的史前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马里奥?托雷利(意大利林赛国家科学院):伊纽伊要塞??来自两个不同民族的祖先神庙;
王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代以前的丝绸之路。
公众考古讲座
公众考古讲座旨在通过面向大众的学术讲座,宣传日益增多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促进公众对其重要性的重视,引导人们欣赏与保护文化多样性,培养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守卫在全球化进程中逐渐消失的文化遗产。本次公众考古讲座特别邀请了三位享誉国际考古学界的学者,面向社会及广大在校师生开展了三场专题讲座:
查尔斯?海曼 (英国剑桥大学):公众考古: 一条必经之路;
罗泰(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从考古材料看中国经济的早期鼎盛期;
科林?伦福儒 (英国剑桥大学):史前考古所揭示的人类生存境况。
分组讨论
为了加深参会代表彼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向更多的学者和研究机构提供展现风采的平台,本次论坛围绕“文化交流与文化多样性的考古学探索”的主题设置了分组讨论环节,根据学者们提交的材料,一共分为四个小组进行演讲和讨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6日下午,论坛闭幕式邀请与会学者代表就世界考古学面临的重大问题及论坛今后的发展方向发表了见解,提出了建议,世界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暨世界考古论坛秘书长王巍作总结发言,第二届世界考古论坛圆满落幕。
第二届“世界考古论坛?上海”的影响及评价
第二届论坛受到了国内外参会代表的一致好评,众多国内外学者表示此次论坛在首届论坛之后又有了进一步的升华,包括论坛主题的选定、世界考古论坛奖入选项目的专业深度和广度,以及会务组织等方面都尽善尽美,论坛所提倡的文化多元性以及强调考古学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等理念都引起了国际学界的广泛共鸣。包括美国国家公共电台、美国科学促进会、美国亚利桑那星报、墨西哥国家新闻、俄罗斯科学杂志社、俄罗斯科学院、英国剑桥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英国杜伦大学、意大利罗马大学、法国巴黎大学等在内的众多新闻媒体及学术机构争相报道第二届世界考古论坛的盛况,对获得“世界考古论坛奖”这一殊荣表示极为珍重,同时还有《现代世界考古》及《古物》等杂志刊载本届论坛专版。包括《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东方早报》《中国文物报》等在内的国内主流媒体及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考古网、新浪网等网站都及时进行了报道及后续宣传,上海东方传媒集团为开幕式制作了短片并两次在艺术人文频道播出开幕式全程。
(撰稿:黄 珊)
第二届"世界考古论坛?上海"世界考古论坛奖
田野考古发现奖:十项
(1)托马斯?艾默生(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揭秘北美印地安人建立的最早城市:卡霍基亚遗址东圣路易斯区的再发现和大规模发掘;
(2) 马塞拉?弗兰基潘 (意大利罗马第一大学):土耳其马拉蒂亚狮子山遗址最早的宫殿区:国家起源新说;
(3) 娜塔莉亚?博罗斯马克 (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诺音乌拉古?发掘新收获:中亚游牧人群的隐秘生活;
(4)索尼娅?哈曼德(美国石溪大学):技术的黎明:肯尼亚图卡纳湖发现距今330万年石器;
(5)皮埃尔?塔利(法国巴黎索邦大学):埃及瓦迪伊尔加尔夫第四王朝胡夫法老时期海港的发现;
(6)卢奇奥?费奥里尼(意大利佩鲁贾大学):伊特鲁里亚古城塔尔奎尼亚海港的格拉维斯卡希腊贸易站:苏里与卡娃塔圣所的最新发掘;
(7) 塞尔希奥?戈麦斯?查韦斯 (墨西哥国家人类与历史研究所):墨西哥特奥蒂瓦坎羽蛇神庙地下隧道的调查;
(8) 约翰?查普曼、碧希尔卡?盖达尔斯卡 (英国杜伦大学):欧洲的早期城市化?乌克兰特里波耶文化巨型遗址;
(9)周必素(中国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郭伟民(中国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方勤(中国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西南土司遗址考古调查和发掘:帝国扩张及其与边疆的动态关系;
(10) 臧振华、李匡悌 (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国台湾>):抢救考古揭示台湾5000年的历史;
考古研究成果奖:十一项
(1)琳达?曼萨尼拉(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墨西哥特奥蒂瓦坎城中的多族群中心族邑特奥潘察科;
(2) 伊恩?霍德 (美国斯坦福大学):恰塔土丘:安纳托利亚早期社会的发展;
(3) 安纳托利?杰烈维扬科 (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欧亚大陆人群的三大迁徙:人类的起源及其在西南亚、南亚、东亚、东南亚及高加索地区的迁徙;
(4) 艾米?博佳德、艾米?斯特琳 (英国牛津大学):从最早的农业到最早的城市:从农业实践的发展探讨欧亚大陆西部城市社会的起源;
(5) 李奥纳多?洛佩斯?卢汉 (墨西哥国家人类与历史研究所):阿兹特克大神庙计划:找寻墨西哥特诺奇蒂特兰城的圣地;
(6) 威廉?道尔、詹姆斯?文特、萨拉?赫尔(美国西南沙漠考古研究所):美国西南部最早的农业;
(7) 阿拉斯戴尔?惠特尔、亚历山大?贝利斯(英国卡迪夫大学英国文化遗产保护署):逝去的时光:高分辨率放射性碳素测年与欧洲新石器时代的年代模拟分析;
(8)史蒂芬?申南(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欧洲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进化;
(9) 艾斯克?威勒斯勒夫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欧亚大陆青铜时代人群基因体研究;
(10) 赵志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马丁?琼斯(英国剑桥大学)、刘歆益(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黍和粟的起源与传播;
(11) 诺曼?哈蒙德 (英国剑桥大学):奎洛:玛雅文明的经济和社会起源。
来自中国文物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