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由黑龙江省文化厅主办,东宁市政府、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承办的“东宁旧石器考古调查成果论证会”在东宁市成功举办。
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王幼平、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陈全家、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乔梁、河北师范大学教授谢飞及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历史考古与民族学研究所的部分学者等10余名中外旧石器考古专家,对东宁市绥芬河流域考古调查采集的标本进行了观摩,在对部分旧石器遗址进行了现场考察后,给出的论证结果是:石制品属于两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物,将东宁的历史由原来距今五千年的团结文化向前推至距今两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


会上首先有东宁市副市长王雪言代表市政府对中外众多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她在发言中表达了东宁市政府对此次发现十分重视,表达了对调查成果的祝贺,并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强研究和发掘工作。黑龙江省文化厅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副处长吴疆说,此次考古发现预示着未来新的发现和研究潜力,学术与文化建设的前景十分光明。

随后,由吉林大学考古学院研究生魏天旭代表以陈全家教授为核心的考古团队进行了会议主题报告。在以“绥芬河流域旧石器考古调查成果报告”为题的报告中,首先回顾了二十余年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在东北地区的旧石器考古工作,介绍了考古调查方法。报告指出,为摸清长白山脉北段旧石器工业特征,进一步认识我国东北地区旧石器面貌,由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学院、牡丹江市文物管理站和东宁市文物管理所共同组成的考古调查队于2017年至2018年间在东宁市境内的大绥芬河、小绥芬河和老黑山河两岸发现了22处新的旧石器地点,共采集了900多件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石叶、细石叶、刮削器、砍砸器等,收获颇丰。经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团队初步研究,此次调查的材料可大致分为石片工业、石叶工业及细石叶工业,部分材料尚在整理之中。

来自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历史考古与民族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尼基京,以“俄罗斯境内绥芬河流域的考古发现”为题,进行了精彩的汇报。报告中指出,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至历史时期,俄罗斯境内的绥芬河流域有大量的遗址发现,这些对俄罗斯远东地区的考古文化有着重要影响。由于绥芬河流经中俄两国,他也表达出强烈的合作意愿,相信如果中俄两国携手对该地区进行研究的话,对东北亚地区的旧石器考古发展一定会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与会专家在听取报告后,在现场对调查发现的石制品进行了观察,随后到两处调查地点进行了实地考察。随后专家们对此次调查进行了热烈讨论,纷纷发表了个人意见。高星代表与会专家进行了总结发言。发言中说,经论证决定,绥芬河流域发现的石制品以火山喷出岩为主要原料,具有勒瓦娄哇、石叶和细石叶剥片技术的鲜明特征,包含端刮器、两面器、尖刃器等丰富的工具类型,体现出较强的区域石器工业特色。根据部分遗址探掘的地层和石制品反映出的技术和类型特点,并结合周边及东北亚地区已有的发现判断,石制品应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年代距今2万年左右或者更早。大幅地延长了本地的历史根基,增厚了文化底蕴,填补了区域性的文化空白。本次调查获得的资料对认识长白山地及东北亚地区古人类的迁徙、交流和适应方式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为该地区今后旧石器考古的发掘和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绥芬河属中俄两国界河,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建议中俄两国学者以此为契机,充分交流合作,及早推进全流域、各时段考古工作的发展。限于考古调查手段的局限,新发现地点的地层层位、环境背景、石制品组合、年代学数据等有待补充,建议选取重要地点进行正式的考古发掘。在此基础上,应及早介入文物保护措施,确定文物保护范围和级别,制定文物保护规划。

与会专家还一致认为,这些发现对当地文化、社会的发展,对开展科普和历史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具有重大的意义。这项发现的论证结果和后期成果的发表将极大地提升东宁地区的知名度,为当地打造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并助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此外,当日借此次论证会的契机,又举办了以“发现与交流、发展与合作”为主题的论坛。论坛目的为推进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绥芬河流域考古的新发现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进一步促进中俄两国学者间的学术交流与研究合作,中俄两国的专家学者们对此议题进行了积极的发言。其中,高星研究员肯定了考古人员在绥芬河流域的调查发现,认为这些发现为研究旧石器时代晚期以来史前人群在该地区的文化技术发展和生存适应活动,以及整个东北亚人群的迁徙、交流和互动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材料。陈全家教授对绥芬河流域的考古调查进行了总结,并重点对石器技术的传播进行了深度的论述。王幼平教授对河流阶地、石叶和细石叶等相关问题进行了陈述。谢飞教授高度肯定了此次调查的重要性,对东宁市政府、市文管所等建议应尽早进行遗址保护和下一步工作的开展。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赵永军介绍了绥芬河流域考古的历史、并对未来在该地区的工作进行了展望。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历史考古与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尼基金对俄罗斯境内绥芬河流域古代遗址概况进行了介绍,并表达了未来对于绥芬河全流域考古工作进行两国合作的意愿。来自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东宁市文管所等学者也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发言。
最后,与会专家就部分问题交换意见、达成一致,并合影留念。论坛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撰稿人李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