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中文20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庆柱研究员来中心访问并做名家讲座

发布日期:2016-06-27    发布人:admin    浏览次数:

2016年6月2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庆柱先生受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的邀请,于24日下午在匡亚明楼第二报告厅做了题为“国家认同问题的考古学思考”的名家讲座。

首先,刘庆柱先生讨论了考古学文化与国家文化的关系,指出历史时代文化中的社会主导文化是国家文化,其文化基因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核心文化,并认为中华文明是被不同时期、不同区域族群建立的一个又一个前后相续形成的“王朝”延续传承,“时空”虽然在变,但不变的是“国家认同”,从考古学上辨识出这些不变之历史遗传基因的物化载体是中国考古学当前尤为重要的科学重任。

其次,刘庆柱先生提出“国家文化”的物化载体是都城、帝王陵墓及与“国家行为”相关的遗迹(如长城、丝绸之路、大运河)、遗物(如鼎、玉圭与玉璧)等,并着重从古代都城和帝王陵墓两个方面论述了考古学中国家文化所体现出来的“中华文化基因”,即:(1)都城的择中立都理念和中轴线设计等表现出对“中”之哲学理念的认同,(2)天坛、社稷、宗庙、帝王庙等都城礼制建筑体现了历代王朝对天子祀天制度、重农思想、王朝正统理念及多民族性、历史性、凝聚性的认同,(3)“?”字型墓墓室居中与四条墓道、在陵园中陵墓居中与陵园辟四门等古代陵寝制度也体现了对“中”和“四方”的认同。

与此同时,刘庆柱先生深入分析了北魏洛阳城、辽南京城、金中都、元大都、清北京城等都城布局的形制和特点,指出它们继承和发展了汉唐以来都城礼制建筑的形制与布局特点,并认为北魏、辽、金、元、清等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形成与发展中,不但表现出极大的中华文化认同和国家政治认同,而且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社会主导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进而驳斥了以“新清史”学派为代表的西方学界对中华文明连续发展的质疑,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多民族统一国家对“国家认同”的理解。

最后,刘庆柱先生热情地回答了师生们的提问。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朱泓教授主持了本场讲座,文学院考古学系、博物馆学系师生100余人聆听了本场讲座。此次讲座不但拓宽了师生们的学术视野,而且增进了我校考古学科与兄弟单位的学术交流,也为在座同学进行了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