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中文20

吉林安图宝马城遗址又获发现

发布日期:2016-11-01    发布人:admin    浏览次数:

宝马城遗址位于吉林省安图县二道白河镇, 2007年被列为吉林省文物保护单位。 该城在民国十七年所修 《安图县志》 中已有著录, 上世纪80年代编纂的 《安图县文物志》 对此城的形状、 基本的布局、 城墙尺寸结构以及残存遗物做了简单介绍, 根据踏查中在城内发现的一些指压纹瓦片认定该城始建于渤海, 辽金沿用。 据此以往学术界普遍视宝马城为渤海朝贡道上的重要驿站, 更有学者将其比定为当时中京显德府下辖的兴州。

   为明确宝马城的年代与性质,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分别于2013年、 2014年对城址进行了试掘和主动性发掘。 试掘结果表明, 宝马城的始建年代和主体使用年代均为金代。 2014年度的发掘则揭露了城内中轴线上最北侧的一座保存良好的高等级建筑基址, 出土大量做工精美的建筑构件, 发掘者结合文献推测宝马城遗址可能为金王朝祭祀长白山的神庙遗址。

   为进一步了解宝马城的建筑形制与布局,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于 2015 年 7 月至 10 月对宝马城中轴线上居中的土包进行了发掘, 发掘面积998平方米。 此次发掘确认一座大型夯土台基(编号为 JZ2), 揭露出两条连接台基与东西廊庑的铺砖露道、 河卵石墁铺的庭院以及两条排水沟, 并清理出大片的砖瓦倒塌堆积, 出土数量众多的瓦当、 滴水、 脊兽、 鸱吻等陶制建筑构件和压栏石等石质构件, 各式铁钉数百枚, 以及少量陶器、 瓷器、 铁器和铜器。

   JZ2由建筑台基和月台两部分组成,平面呈“凸”字形,方向北偏东7°,建筑台基东西宽20米,南北长约14米(因2014年度保护性回填工程覆土叠压,除东北角外,JZ2北缘大部未发掘,南北长度数据为估算尺寸),月台东西长17米,南北宽8.65米,台基与月台高出河卵石地面约1米。台基上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明间面阔略大于次间,中部金柱后移使得明间进深进一步扩大。建筑墙体破坏严重,东墙、南墙基本无存,北墙由于砖被人为取走而形成一条浅沟,仅西墙中段最底部保存较好,厚约1.3米,将西墙中部山柱的磉堆包围其中,墙体内外两侧为顺砖平砌,中间可见部分条砖横竖交错。建筑内部铺地砖已被破坏而基本无存,只在局部有些许残迹,东西两侧地面分别各被两个现代灶打破。


   门砧与门槽形制清楚,门砧内尚有木材残留。建筑墙外的台基周匝东、西两侧平铺三排方砖,其外纵铺一排特质的长条压栏砖,最后以单层砖围砌包边。压栏砖上每隔一定间距排列有加工精细的压栏石,台基中部为“凹”字型,转角处为方形带曲尺凹槽。周匝南侧形制与东、西两侧略同,唯最外缘以一排立砖为界,与月台铺地方砖相接,高度亦略高。


   台基南侧接长方形月台,月台台明略低于建筑台基,北部铺地砖保存尚好,越向南保存状况越差,尚可辨7排。


   月台包砖倒塌严重,现存迹象可见约有四排条砖的宽度,外侧条砖为顺向错缝平砌,内侧条砖部分为横向。台基、月台包砖外侧为散水,内侧为一排方砖,紧接台基月台包砖,外侧为两排立砖锁边。


   月台东西两侧和台基的交接处各有一条铺砖露道,一头以踏步与月台相连,另一头通往东、西廊庑。露道以三排方砖铺面,两侧用两排立砖锁边,立砖外侧紧接庭院的河卵石地面,宽约1.4米,高出河卵石地面5~10厘米。东侧露道的踏步已坍塌,形成一斜坡状的夯土台,铺砖无存,土台外缘的散水与台基、月台东侧的散水相连。西侧露道踏步的位置尚可见疑似踏步外缘斜铺的长条包砖。


   JZ2东、西、南三侧的庭院内墁铺大块河卵石,河卵石之间填充黄土与细碎的料礓石,较为平整,与散水和露道的锁边立砖相接。庭院东西两侧各发现排水沟一条,均为明沟,贯穿发掘区南北,东侧排水沟走向与台基南北轴线方向基本相同,西侧排水沟北段为竖直长条形,走向与台基方向相同,南段向东弯曲呈弧形,排水沟开口宽0.4~0.5米,底部宽约0.2米,深约0.4米。排水沟在下穿露道时宽度明显收窄,与露道结合处已倒塌,但依稀可见其结构:沟两侧分别为立砖砌边,立砖之上为横铺的3排条砖,用来承托路面。


  出土遗物种类繁多,而以建筑构件为大宗,体现出非常高的工艺水准。瓦当均为兽面,形制基本相同;滴水种类较多,纹样不一;脊饰主要有凤鸟与人面鸟身的迦陵频迦,造型逼真,制作精湛;鸱吻虽已破损,但体量较大,纹样复杂,刻画细腻。铜器以鎏金铜环较有代表性,瓷器均为施化妆土的白瓷,而砖质棋盘的发现则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意趣。

来自中国文物信息网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