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9日上午,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水涛教授应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之邀,在吉林大学匡亚明楼第二报告厅做了题为《近年来南京大学的外国考古实践与思考》的报告。讲座由王立新教授主持,参加此次讲座的有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潘玲、蔡大伟、井中伟、邵会秋、权乾坤等老师及数十名研究生。
水涛毕业于北京大学,师从邹衡先生学习夏商周考古及边疆地区青铜文化研究,著有《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论集》(2001)、《河西走廊史前考古调查报告》(2011,合著)、《酒泉干骨崖》(2016,合著)等多部专著,对中国西北地区的史前文化有深入研究。
近年来,水涛教授曾多次带队前往国外进行考古发掘,积累了丰富的国外考古经验。首先,水涛回顾了其2016年度在俄罗斯苏联路遗址的发掘,以及对阿尔泰山地区的鹿石遗存和丹尼索瓦洞穴遗址的实地考察经历,指出了俄罗斯与国内田野考古调查与发掘的差异,同时分享了与国外机构合作发掘过程中主导权方面的经验。 进而,水涛介绍了其在2015-2016年度在伊朗北呼罗珊的Naderi土丘遗址的考古发掘过程和诸多絮事,以及伊朗地区从公元前8000年至阿姆和文明的文化编年史,指出呼罗珊地区的呼罗珊大道自古以来便是东西方向的交通要道。土丘遗址在中亚、伊朗乃至印度河流域都是早期遗址的典型形态,体量巨大,内涵丰富,延续时间长,对于地区文化序列的建立有着重要作用。 再而,水涛分享了2018-2019年度在巴基斯坦北部、印度河上游阿托克地区的考古发掘基本情况,谈论了国外考古发掘过程中的安全保障、多部门联合等问题。与以哈拉帕为代表、有着完整编年序列的印度河下游不同,印度河上游的考古工作进行的并不充分,该地区的发掘也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同时,水涛指出欧亚草原文化具有“多米诺骨牌效应”,文化互动明显。 最后,水涛谈论了对当前外国考古热的几点思考:第一,做国外考古要以学术研究为目的,做好长期规划,切勿急功近利;第二,中国赴外考古经历了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取暖,再到如今的国家导向的发展历程,在赴外考古发掘时应以我为主,兼顾国家发展战略,推动中国考古学走向国际化。
讲座结束后,水涛对师生提问进行了回答,分享了其团队与合作单位在未来五到十年的规划,并与吉林大学老师就国外考古事宜进行了热烈讨论。王立新教授最后对讲座内容进行了总结,并强调了国外发掘经验的积累对做好国外考古工作的重要性。
文字:宁晓远;改定:水涛;审核:王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