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中文20

陈全家教授带队再赴绥芬河流域进行旧石器考古联合调查取得重大突破

发布日期:2018-05-10    发布人:    浏览次数:

2018年4月22—27日,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牡丹江市文物管理站、东宁市文物管理所联合组成的旧石器考古调查队再次对绥芬河流域及其支流进行了田野考古调查,共发现旧石器地点17处、石器近800件。主要调查区域为大绥芬河支流老黑山河沿岸地区、小绥芬河道河镇段沿岸、瑚布图河西岸和绥芬河东宁市区周围地带。本次考古调查人员主要有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陈全家教授及两名硕士研究生,牡丹江市文管所杨枢通、东宁市文管所王贵明、宋吉富等7人。

未标题-1

                                                                      旧石器调查现场

调查工作以奥维地图Google卫星混合图结合等高线图,仔细查看调查区域的地形、地貌,筛选适于古人类生存并具备第四纪埋藏条件的河流阶地。并结合行政区划图和以往田野工作总结出的古代人喜欢依山傍水、背风向阳、临水而居的生活习性,确定了大绥芬河支流老黑山河沿岸地区、小绥芬河道河镇段沿岸和绥芬河东宁市区周围地带为重点的考察区域和数个极有可能留存有古代人活动遗迹的重点考察地点。在调查过程中,对出露较好的第四纪剖面进行观察,并选择合适的阶地进行详细的考古踏查工作,发现石制品后,分析埋藏条件及原生层位,记录地点的经纬度坐标、地理位置、地貌情况、地层情况等;视情况对遗址进行试掘,并根据所发现石器的原料和周边地表与河漫滩砾石的岩性做对比,分析石器原料的来源等。

发现情景

                                                                       石器发现场景

此次调查共发现旧石器地点17处(大绥芬河支流老黑山河沿岸8处,小绥芬河道河镇段沿岸4处,绥芬河东宁市区段5处,瑚布图河发现石器件数极少),采集到石制品近800件。多数地点位于老黑山河岸Ⅱ、Ⅲ级阶地上。采集到的石制品原料包括流纹岩、流纹斑岩、角岩、燧石、黑曜岩、石英岩、玄武岩、凝灰岩、霏细岩等;剥片技法有锤击和压制剥片,(包括特殊的“勒瓦娄哇”技术、石叶技术和细石叶技术);石器类型丰富,有石核(包括普通石核、石叶石核、各种形状的细石叶石核、“勒瓦娄哇”石核和极少见的大型石叶石核)、石片(包括普通石片、石叶、细石叶和“勒瓦娄哇”石片)、一类工具(石锤)、二类工具和三类工具(两面器、各类刮削器、端刮器、尖刃器和薄刃斧等);修理方法有硬锤锤击修理和压制修理。

sfh

                                                                    调查发现的部分石器

此次对绥芬河流域的旧石器考古调查收获远超去年,不仅发现的旧石器地点数量和石器数量都远超以往,而且首次发现了“勒瓦娄哇”龟背状向心剥片技术的存在,并采集到大量“勒瓦娄哇”龟背状向心剥片技术的旧石器标本,以及非常少见的大型石叶石核。根据剥片技术和石器组合判断时代均为旧石器时代晚期,多数在距今1-2万年间,个别地点距今2-3万年间。这些遗存充分说明绥芬河流域及其支流附近非常适合古人居住,曾较长时间聚居过为数不少的远古人类。

此次考古调查为长白山地北段及黑龙江省东部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证据,也为东北亚旧石器考古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此次发现的“勒瓦娄哇”技术的存在结合以往东北地区的旧石器考古发现,为系统研究中国东北地区旧石器文化面貌提供了可能;随着后续研究工作的深入,将逐步深化对该地区在东北亚石器技术发展和传播过程中所起作用的认识;对旧大陆东侧古人类的分布、迁徙和文化技术交流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学术价值。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