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中文20

吉林乾安发现辽金时期春捺钵遗址群

发布日期:2015-03-29    发布人:边疆考古    浏览次数:

        春捺钵遗址群位于吉林省乾安县的花敖泡东南岸和查干湖西南岸,由四片区即后鸣字区、腾字区、藏字区、地字区组成。4片遗址都位于湖泊的边缘,以断续分布的土包台为主要遗迹,每个遗址大约有数百座。后鸣字区春捺钵遗址有九百余座包台。包台一般长10~50米、宽10~20米、高1~3米。土包台东西绵延3公里,总面积大约4.7平方公里。  

        春捺钵遗址群是2009年三普调查时被发现的,2013年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配合遗址群保护规划制定,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和乾安县文保所在2013年6~7月对春捺钵遗址群进行了调查,把后鸣字区分为东、中、西、南四区。在中区北部发现了小城址,城内有瓦顶建筑址3处、圆圈遗迹1处,在中区中部的土包台边缘发现多个野炊灶。在西区发现了铁匠炉遗迹。2014年8~10月对后鸣字区遗址进行勘探和小规模发掘。

 

                                         后鸣字区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最大的季节性营地遗址   

        遗址发现以来,对土包台的形成与功能有不同看法,即辽金春捺钵遗址说,金代肇州盐场说。本年度第二处发掘区位于土包台B017-1的东部,布10米×10米探方1个,探沟1条。探方揭开表土即发现了土质较硬实的夯土台基一角。探沟和探方的东壁构成了B017-1土包台南北向的剖面。第二层是夯土层,出土黄白釉涩圈白瓷片,属于金代。其下是较硬的土层,层层累积,土层中有灰烬渣、少量辽代灰陶陶片等,最底层是生土,生土上有一处灰烬面,说明最初古人是生活在生土地面,之后才修筑矮的土包台,逐次加高,形成现在的高大土包台。勘探发现土包台内有夯土层面的有3个。土包台的形成是年复一年逐层堆积修建而成。本年度发掘与勘探和历年多次工作,都没有发现提炼土盐的卤池遗迹,迄今没有发现与盐场有关的遗物。土包台土壤含硝高,含盐低,不适合熬制土盐,不具备大型土盐场的资源条件。所以后鸣字区遗址不是肇州盐场遗迹。

        通过航空拍照和地面调查,共发现圆圈遗迹3个,后经探方发掘发现不长草的圆圈遗迹是夯土遗迹,确认是在沼泽平原搭建圆形毡帐时夯打的基础,因为土壤经夯打后紧实不易长草,形成了圆圈遗迹。  

        以往调查以及此次发掘和钻探土包台,除北部小城外,都没有发现定居性质的任何遗迹。土包台顶部没有遗迹,少有遗物,陶器和灶多分布在西、南两侧的坡面。这和台子顶面搭建帐篷有关。《辽史》记载冬捺钵的营帐台“基高尺余”,这里是沼泽洼地,首次到达时是平地安营,后续来往居住才修建了矮的台子,多年增修,成为高台。  

        后鸣字区遗址位于古湖的湖底,地势比湖岸低8米,属于盐碱沼泽地,土壤盐碱化严重,目前仍是草原景观,不适合农业、驻军,也不是手工业遗址。遗址面积巨大,东西绵延3600米,其东西跨度和面积都超过辽上京,结合文献记载辽金时期皇帝在这一带水边进行春捺钵(金称春水)活动,可以确认是辽金春捺钵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最大的季节性营地遗址。

 

                                        小城布局奇特,规模超小的建筑却有华贵奇异的瓦顶装饰   

        小城位于中区的北边缘,如果把土包台的分布面视为打开的扇子面,那么小城就是扇柄端头。北倚湖面,东南西三面环绕星罗棋布的土包台,又有一定距离,使得小城既安全,又肃静。城边长110米,有南门、东门和西门,四角有角楼,城墙低矮,外绕壕沟,城内没有高大的土包台。城北部有并列的2个圆圈遗迹,占据城内最主要的位置。西南部狭小面积内分布3个紧邻的建筑废墟土包,上面有瓦砾分布。发掘了最高的一个土包,为一个边长仅8米余的夯土台基。出土大量建筑饰件,与其狭小开间相比,瓦件体量有过大之嫌。从主脊上的大型鸱吻、斜脊上高傲的展翅凤鸟,能够感受到这个高台建筑有特殊之处。这么小的建筑,其瓦当做成花形已经罕见,还被着意涂抹成红花芯;滴水的宽阔面上印着兽面瓦当纹,这些都是国内首次出土,令人称奇。 

        出土遗物百余件,最重要的是菩萨头像1尊,为判定建筑址和城址的性质提供了关键证据。《辽史》记载春捺钵说:“皇帝得头鹅,荐庙,群臣各献酒果,举乐。更相酬酢,致贺语,皆插鹅毛于首以为乐。赐从人酒,遍散其毛”。是否这个奇怪小城是祭祀区,主位圆圈所在的毡帐是安放祖先牌位的祖庙,偏于一隅的汉式瓦顶建筑是佛堂,还有待进一步发掘解决。

 

                                        春捺钵遗址的确认必将改变传统史学对辽金春捺钵文化的认识   

        辽朝皇帝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按春、夏、秋、冬的时序安排,因而也称四时捺钵。辽帝捺钵时,百官随行,边游猎捕鱼练兵,边议事处理政务,捺钵是辽国实际的权力中心。金朝建立后,女真皇帝也效仿辽帝进行春水秋山。通过发掘和调查,可以确认是辽金时期的春捺钵遗址,丰富辽金春捺钵的内容,必将改变传统史学对辽代春捺钵和金代春水的认识。 

        该遗址规模宏大,有9百余座土包台基星罗棋布,东西绵延3公里,是我国目前发现最大的季节性营地遗址。每次驻跸停留时间短暂,遗落器物稀少。但是圆圈遗迹罕见、小城建筑奇怪、道路直长、野炊灶大、还有铁匠炉、水井、灰坑等遗迹,可谓内容丰富,面貌独特,历史内涵深厚。该遗址保存较好,不仅土包台基基本得到保留,而且周围的自然环境??湖泊、草原、沼泽湿地都没有大的改变,基本保持了辽金春捺钵时期的原有风貌,是一处宝贵的文化遗产。          

        (来源:中国文物报)

 

上一篇
下一篇